后疫情時代,基礎教育向何處去|杜巖巖:基礎教育的技術升級與本質復歸
原創 杜巖巖 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 4月30日
作者簡介 杜巖巖,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在疫情后期,師生們越來越適應“在云端”的教學生活,人們也越來越有信心,認為疫情后的學校教育教學會發生巨大的改變,甚至已然在考慮“線上教育是否可能取代線下教育”的問題。教育技術的升級對于基礎教育改革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疫情期間基礎教育暴露出的問題也絕不是僅靠教育技術升級就可以完全解決的。
一、技術升級,為“私人定制”的教育探索可能
疫情過后,在線教育不會再回到原點,線上與線下教育相融合會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探索方向。在線教育的價值在于彌補線下教育的不足,使“私人定制”的教育成為一種可能。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要求,我們的教育要“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每個人”的教育就是“私人定制”的教育,即針對每個人的需求、基礎與興趣,提供教育資源和學業指導,而僅靠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組織形態的線下教育顯然難以實現這一目標。在線教育的優點在于其具有資源獲取和教學交往的便利性。對基礎教育進行技術升級,其目的則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滿足差異化與個性化的教學需求。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組織形式的教學交往是面對面的、有溫度的,但畢竟交往程度有限。學生具有不同的認知風格和人格特質,線上的教學資源和學習社區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教學交往平臺,探尋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和交流。由于諸多原因,目前的線上教育還未完全顯現出其對“私人定制”教育的獨有貢獻,但是,互聯網的特性蘊含著這種潛力。技術的發展需要正確的方向,也應防范其僭越的可能,“互聯網使教育發生了重大變化,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革,但是教育的本質不會變”[1]。教育技術應服務于基礎教育的本質追求。
二、復歸本質,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培根筑基
疫情期間,線上教育暴露出了諸多問題。疫情過后,對基礎教育進行技術上的轉型升級,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讓基礎教育復歸本質,即面對所有學生,為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培根筑基,絕不因為功利性目的而造成學生發展的片面性,絕不只重視知識教育而輕視人格教育,絕不只重視成績和分數而輕視全面素質。這就需要深刻地理解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特征。“基礎性”不僅是基礎教育的事實性描述,同時也是基礎教育的價值性追求,即為學生的高尚品德筑基,為學生的身體健康筑基,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筑基,為學生的勞動能力筑基,為學生的幸福生活筑基。學校以學生發展為本,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課程設置到教學方式,包括教學制度、管理制度等,都應面向全體學生,確保每一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培養學生的品德、習慣、修養、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否則,教育技術升級的意義又將體現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