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基礎教育向何處去| 陳廷柱:“基礎教育”是學段性概念嗎?
原創 陳廷柱 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 4月30日
作者簡介 陳廷柱,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關于新冠疫情對未來基礎教育的影響,我關注的問題歸結為一點,即“基礎教育”是學段性概念嗎?這似乎是常識,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小學與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是多個學段教育的總稱,以區別于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為這關系到基礎教育的使命定位和邊界設計。
這次疫情讓“英國1.5萬名中國小留學生撤留兩難”的事廣為人知,同樣是接受中小學教育,但能說這些孩子可以達到基礎教育的目標嗎?基礎教育是關乎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需要對相關人等提供或強化某些必須的知識、觀點、經驗和準則等。這些必須的方面,又必然與相關人等所屬的主權國家與地域文化、所處的特定時代與發展階段等具有頗多的關聯。故此,我傾向于認為“基礎教育”是功能性概念,這對重新審視其使命定位和邊界設計具有一定價值。
就使命定位而言,基礎教育要有本土情懷與動態思維。這次疫情彰顯了人類命運的依存關系,也誘發了彼此之間的敵對情緒。中國人民所承受的苦難和中國之治所體現的優勢,有目共睹,而孤立、抹黑甚至起訴中國的聲音卻此起彼伏。此外,這次疫情也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自己各個方面的淺薄,因為缺少常識或思維訓練,常常被不實之詞或“甩鍋”之人折騰得無所適從,這說明我們應對危機形勢、凝聚社會共識、攜手共克時艱所需要的多方面基礎還不夠厚實。我們的基礎教育要正視這些事實,必須堅定不移地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對出國留學生的學段或年齡加以限制,必須加大“四個自信”與審辯式思維的教育力度,必須將醫藥衛生、社會治理、國際關系等以適當方式納入基礎教育的范圍。對待基礎教育的使命定位,只有做到有所堅守與動態提升相結合,才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永葆國家的發展活力。
就邊界設計而言,基礎教育未必局限在某幾個學段,也未必依附于正規教育機構。將“基礎教育”視為學段性概念,容易固化基礎教育與幼兒教育機構及中小學校之間的聯系,不利于基礎教育根據新的使命定位進行邊界再設計。疫情之后,必須評估中職教育的招生比例,乃至存廢問題,也有必要考慮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的基礎教育是否具有獨立于其他教育類型和層次的特殊價值。只有擴大基礎教育的邊界,才能在變化的社會中達到固本強基的效果。疫情期間,社區防控責任重大,家庭變成學習空間,也充分暴露出社區教育功能嚴重不足,充分展現了家庭作為學習場所的巨大潛力。一些發達國家的社區教育資源比較充足,家庭學校也有制度化的約束與庇護,對提供多樣化的基礎教育功不可沒。特別是在居家辦公已經習以為常的云時代,我國的基礎教育也不能成為若干學段教育機構的專屬品,有必要將社區教育與家庭學校納入統籌范圍。
我的思考:
1、基礎教育更需要解決“教育的功能性定位”問題,即首先要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問題,所以我覺得“基礎教育”并非“學段性概念”,而為“功能性概念”很是在理。
2、基礎教育本應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系統,但目前,家庭教育的缺位、社區教育的缺失,導致更多人認為基礎教育就是“學校教育”的專屬,這需要國家政策的變革、教育宏觀的調整,更需要全民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