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基礎教育向何處去|劉旭東:新冠疫情讓我們重審“教育與生活”的關系
原創 劉旭東 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 4月30日
作者簡介 劉旭東,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是頗受現代教育理論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以往,在體制和技術理性的籠罩下,生活本身被遮蔽了,人們看到的只是外在于生活的方面。密切教育與生活的聯系,只是被作為理念性的倡導和呼吁,并未能真正成為教育的自覺行動和內容。但當有某種突發的重大事件對生命帶來沖擊時,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反思以往的基礎教育,多是在教育體系的縱向序列中思考自身的定位及發展,但對當下的生活卻關注得不夠,在教育過程中淡沒生活,或者是對生活的窄化理解就是具體表現。疫情爆發后“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認識和行動,保障了學生的課業學習,但生活教育的很多短板顯露了出來。據 2020年3月11日《中國教育報》報道,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居家學習期間,在教與學、家庭教育、生活管理、實踐、自主學習等方面存在著一些短板。這些短板是教育中存在不足的表象,反映的是教育中更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厘清。疫情后,關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主題必然趨于更加真實和個性化,將落實在日常的常規教學中。
一是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將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每個人生活的軌跡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居家學習考驗著學生離開學校集體生活后的素質和能力,此時健全人格的重要性顯得極為突出。在以往的日常生活中,學生的生活管理幾乎襁褓化,身邊時刻都有人在監護,其自覺性和自律性的培養也從屬于書本知識的學習而退居次位,以至于因抗疫需要宅家獨處時,一些孩子一下子覺得茫然不知所措,不會科學合理地規劃自己的生活,在線學習也考驗著他們的自律和自控能力,這給教育提出了很重要的課題。對一個發展中的學生來說,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還可能會遭遇到意料之外的事件,這就是生活的內涵。面對這樣的情形,固然需要人類有發達的科學和技術去應對,但從根本上說,更需要的是健全的人格,這是應對各種災難或困難的最為根本的力量。這種健全的人格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能夠很好地自制、自控,有能力判斷自己該做和不該做的事,也有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二是有一定的勞動和生活本領,能夠通過勞動豐富生活,擺脫無所事事的空虛狀態;三是善于和身邊的人溝通交往,豐富精神生活的需要能夠在真實的人際交往中得到滿足。這幾方面是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提升生活品質、度過人生的核心素養。有了這種素養,即使個人獨處,他也能夠克制自身不適宜的行為,樂觀,慎獨。以往雖然對這個問題已有所察覺,但對其重視程度并不夠,也缺乏必要的應對措施。此次疫情的暴發使得該問題再次顯露了出來。如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在較長的個人獨處時期約束好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去做有價值的事,對學生個人而言是極重要的個人素養,而對教育來說則是無以回避的重要課題??梢灶A計,疫情后,教育的價值導向必然由“向外”轉向“向內”,轉向對學生發展更具本質意義的素養的培養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能把相關的要求滲透于其中,在教育過程中使之轉化為學生終身享有的自覺行動。
二是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將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在唯物史觀的視野中,勞動是人之為人、人得以成長和發展的核心因素,勞動創造了人是其基本論斷。而且,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在教育基本理論的分期中,劃分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界限也是以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否為依據的。蘇霍姆林斯基通過自身的辦學實踐,堅定地認為勞動可以使人精神生活充實,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因此,勞動教育之于人的健全發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加強勞動教育是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育人體系的要求。然而,以往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認識不清、輕視勞動、以學業代替勞動的現象。疫情期間,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再次被突顯了出來??傮w來說,學生在勞動方面的表現是不令人滿意的:一是不懂得勞動可以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展現創造力的道理;二是沒有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缺乏開展勞動的本領和習慣。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發布,對于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疫情過后,在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過程中,勞動教育將進一步落到實處,不僅要使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而且要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能夠感受到勞動使人的精神生活充實,勞動能夠更好地協調人際關系的功能,由此熱愛勞動,在勞動中展現創造性。
三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蘇格拉底所說: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點燃火焰。教育是提升生命質量、彰顯生命活力的事業,這是其本體價值所在。通過教育,要使每個人都能生成強烈的生命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力量,充分彰顯生命的力量。此次疫情,對生命帶來了巨大威脅,再一次使人們感受到生命之可貴、生命之脆弱、生命之偉大。所謂生命之可貴,就是人生只有一次,生命很短暫,每個人都要珍惜自己可貴的生命;而生命之脆弱,就是在災難面前,人有時顯得很無助;而生命之偉大,則是一個個逆行者的英勇氣魄、無畏精神以及病患者在與病痛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信心,體現了生命力量之強大。正是由于生命具有多重屬性,需要豐富生命教育的內涵和方式,這既對生命教育提出了要求,也為生命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教育資源。疫情過后,關愛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將再一次成為教育的主題和重要內容。在進一步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生命教育將融匯到課程、課堂和學校的各項活動中,以此拓展中小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理性對待人生和生命。
綜上,疫情后的中小學教育,將在很多方面發生變化,在線教學也會快速地進入到教學中并顯露出獨特的作用。但更為深刻的變革是,中小學在價值取向上會比以往更加鮮明地回歸生活,引導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生命、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完善人格,重視勞動能力的培養,對生命的關愛等將滲透到課程、課堂中,教師專業工作的取向也會因此而發生轉變。
我的思考:
突發的疫情給教育著實來了個“措手不及”,“聽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從媒體、網絡、學生、家長、教師方方面面,成為疫情假期的網絡熱詞。然而,教育準備好了嗎?學校準備好了嗎?教師準備好了嗎?家長準備好了嗎?學生準備好了嗎?疫情給上述每個人、每個角色的主體都好好的上了一課。
教育準備什么?——我們教育的宏觀領域需要再設計。上文提到的“人格教育”、“生命教育”、“勞動教育”,乃至“生存教育”、“挫折教育”等等應該成為基礎教育的范疇。
學校準備什么?——我們與之相對應的課程與實踐。因為教育總是以課程的形式落地,學校課程的頂層設計、扎實落實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還要摒棄以往語數英主課教學的思維,要將學生生活和生存必須的人格完善、生命敬畏、自我保護、勞動創造、突發應變等通過學校教育的方式滲透和轉化給我們的孩子。
教師準備什么?——教育的實質、課程轉化的能力、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教師首要要明確的是“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課程的轉化不是書本內容、網絡知識的照本宣科,而是教師持續學習、過程反思、實踐優化的結晶;同時,“未來已來”,網絡、智能化已經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教師要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智慧+智能”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
家長準備什么?——孩子在家的規范、規矩,家庭教育的必備技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對孩子教育也有新的認識,但不可否認,相比于七八十年代的家長,在家庭傳統教育中的規范、規矩教育有一定的缺失,很多年輕的家長“愛子愛女之心”更多地表現為無原則的“寬容”和無底線的“尊重”和“平等”,這對未成年人的成長是不利的。為此,我們的家長也需要學習和轉型。
學生準備什么?似乎,孩子們無需做什么準備!只要教育設計到位了、學校課程到位了、教師和家長學習轉化到位了,孩子的教育也就達成了。
我們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也是“無限接近民族復興”的時代,作為新時代的教育、新時代的教育人,我們需要未雨綢繆、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思考、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