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基礎教育向何處去|劉鐵芳:后疫情時代的教育自覺
原創 劉鐵芳 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 4月29日
作者簡介 劉鐵芳,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
常言“多難興邦”,多難本身并不足以興邦,真正興邦的乃是以災難為契機來進行整體而深度的反思,由此而促進社會更好地尊重發展規律,既能總結優點,又能正視問題,不卑不亢,揚長補短,凝聚共識,全面激活社會發展力量。正如我們尚不知道新冠疫情究竟如何發生,實際上我們也很難預料此次疫情究竟如何結束。要評價此次疫情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影響,顯然現在還為時過早,但其間顯現出來的諸多人事已經足夠讓我們思考中國社會與教育的問題和應有路向。從教育的視角而言,我們的反思也是多樣的。如果說教育的根本問題乃是培養什么樣的人,那么我們對教育的自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進一步培養人的目標要求。從疫情來看教育的目標要求,以下三點乃是至關重要的:
一是科學精神。疫情發生已經一段時間了,我們對病毒的認識依然有限,這無疑提示我們一方面需要老老實實保持對自然必要的敬畏,積極尋求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另一方面又需要切切實實地加強科學教育,提升我們探究自然的能力??茖W精神的教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探究的意識與能力,二是個體日常生活的科學素養與科學態度。
二是民主意識。疫情的發生乃是非預期的,而且是以難以預測的方式迅速發展,這一方面意味著有效而及時的社會溝通機制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意味著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隔岸觀火。面對疫情,不管是社會治理,還是公民個體,都需要恪守人是目的的理念,嚴格自律,關愛生命,救死扶傷。生命重于泰山,這就是民主理念的中心。民主意識的培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公共治理的民主化與公共關懷的培育,二是個體的公共責任與置身公共生活的公民擔當。
三是民族認同。在應對這次疫情的過程中,中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跟中醫同等重要的乃是全體國人的積極應對,從醫護人員的勇擔責任,到眾多國人的支持參與,到普通人的自我約束,可謂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共克時艱。與此同時,我們又需要切實地意識到,應對疫情離不開密切的國際合作。旨在民族認同的教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切實強化民族文化認同與必要的文化自信,以及基于文化認同之上的家國情懷之培育;二是開放的國際視野與積極的國際理解。
科學精神的培養重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培育個體對自然世界的積極認知,同時也培育我們做人做事的理性態度。民主意識的教育重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培養人的獨立個性、合作精神,同時提升個體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認同的教育則是重在處理人與國家、人與世界的關系,培育個體的家國情懷,同時又著力敞開個體的國際視野與世界關懷。我們同時生存在三重世界,即自然世界、社會世界、精神世界,這意味著培育個體的科學精神、民主意識與民族認同乃是同時性的??茖W精神的培育好比發達一個人的手腦,讓個體擁有充足的力量;民主意識的培育好比敞亮一個人的眼睛,讓個體找到發展的方向;民族認同的培育好比是強健一個人的心臟,讓個體發展始終擁有自己的靈魂。